跳到主要内容

116 六祖坛经

〔卷十〕

六祖下第四世。

〔卷十一〕

六祖下第四世。

趙州從諗禪師,師問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庭前柏樹子。」師問新到:「曾到此間麽?」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爲什麽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吃茶去。」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師曰:「無。」曰:「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爲什麽却無?」師曰:「爲伊有業識在。」又、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師曰:「有。」曰:「既有,爲什麽入這皮袋裏來?」師曰:「知而故犯。」官人問:「和尚還入地獄否?」師曰:「老僧末上入。」曰:「大善知識爲什麽入地獄?」師曰:「我若不入,阿誰教化汝?」僧辭師,曰:「什處去?」曰:「諸方學佛法去。」師豎起拂子曰:「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

長沙景岑禪師—

學道之人不識真,祇爲從來認識神;無始劫來生死本,痴人認作本來人。

〔卷十二〕

六祖下第四世。

潙山靈祐禪師: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

〔卷十三〕

六祖下第五世。

陳睦州尊宿: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既明,如喪考妣。

〔卷十四〕

六祖下第五世。

〔卷十七〕

六祖下第六世。

張拙秀才,因禪月大師指參石霜,霜問:「秀才何姓?」曰:「姓張,名拙。」霜曰:「覓巧尚不可得,拙自何來?」張忽有省,乃呈偈曰:

    光明寂照徧河沙     凡聖含靈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     六根纔動被雲遮

    破除煩惱重增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

    隨順世緣無罣碍     涅槃生死等空花

竦山匡仁禪師,初參潙山,不悟,潙曰:向後有「獨眼龍」爲子點破。後往婺州,於明招謙和尚言下大悟(謙眇一目)。

〔卷十九〕

六祖下第七世。

寶壽和尚(第二世),一日,師於街頭見兩人交争,揮一拳曰:「你得恁麽無面目?」師當下大悟。

〔卷二十〕

六祖下第七世。

雲門文偃禪師:一切聲是佛聲,一切色是佛色,盡大地是個法身。問:「如何是佛?」師曰:「乾矢橛。」

〔卷二十一〕

六祖下第八世。

洞山守初宗慧禪師,僧問:「如何是佛?」師曰:「麻三斤」。

〔卷二十二〕

六祖下第九世。

吕巖真人,字洞賓,京川人。唐末,三擧不第,偶於長安酒肆,遇鐘離權,授以延命術,自爾,人莫之究。嘗遊廬山歸宗,書鐘樓壁曰:「一日清閒自在身,六神和合保平安;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未幾,道經黄龍山,覩紫雲成蓋,疑有異人,乃入謁,值黄龍誨機禪師擊鼓陞堂,龍見,意必吕公也,欲誘而進,厲聲曰:「座旁有竊法者!」吕毅然出,問:「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内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龍指曰:「者守屍鬼!」吕曰:「争奈囊中有長生不死藥。」龍曰:「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吕薄訝,飛劍脇之,劍不能入,遂再拜,求指歸。龍詰曰:「半升鐺内煮山川即不問,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吕於言下頓契,作偈曰:

    棄却瓢囊摵碎琴     如今不戀汞中金

    自從一見黄龍後     始覺從前錯用心

清涼文益禪師。

—此下已見傳燈録,兹略。

〔卷三十〕

六祖下第十六世。

〔卷三十一及卷三十二〕

徑山宗杲大慧普覺禪師語要。

作者瞿汝稷,幼好竺墳,尤好宗門家言。萬曆三年(一五七五),於竹堂寺侍管師東溟先生。後住那羅延窟。萬曆三十年壬寅,集「指月録」成。法嗣不詳。

六、 續指月録

卷首目録,續録二十卷。卍續藏第一四三册(三七二—五二六)。清·聶先編集。

虞山瞿幻寄先生指月録一書,先是嚴天池先生水月齋初刻,爲禪林秘寶,海内盛行……腰包衲子,無不肩携,儒者談禪之書,未有盛於此本者也!

但前録自七佛起,至六祖以下,凡十六世而止。宋孝宗隆興年後,隆、杲諸老以下,無傳焉。兹刻,以隆興二年(一一六四)爲始,自十七世續起,迄康熙十八年,三十八世而止,上下五百年,續佛慧命,靡敢或遺。西蜀有大慧杲一支,自鼓山永。浄慈明以後,其法嗣,燈燈相續;漢月藏公聞之,曾通書問;且近代有吹萬、鐵壁、巴掌、耳菴諸公語録,現入嘉興藏中流通。

是書專在流通宗眼,以機緣爲重,姓名出處,聊備查考。(以上節録凡例)

〔卷首〕

瞿録補遺—六祖下第十六世。

〔卷一至二十〕

六祖下十七世至三十五世。尊宿集。

據五燈全書九七:廬陵聶先樂讀居士,輯續指月録行世。法嗣法音禪師。

法系:密雲悟—浮石賢—法音—聶先

七、 古尊宿語録

四十八卷。卍續藏第一一八册(七九—四一八),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三十七、三十八册。宋·頤藏主編。

  • 〔卷一〕 南嶽大慧禪師語録,唐·懷讓説。馬祖大寂禪師語録,唐·道一説。百丈大智禪師語録,唐·懷海説。
  • 〔卷二〕 筠州黄檗斷際禪師語録,唐·希運説。
  • 〔卷三〕 黄檗斷際禪師宛陵録。
  • 〔卷四〕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録,唐·義玄説。惠然集。
  • 〔卷五〕 興化禪師語録,五代·存奬説。
  • 〔卷六〕 睦州和尚語録,唐·道蹤説。
  • 〔卷七〕 汝州南院禪師語要,五代·惠顒説。風穴禪師語録,宋·延沼説。重刻序—大觀撰。
  • 〔卷八〕 汝州首山念和尚語録,宋·省念説。
  • 〔卷九〕 石門山慈照禪師鳳巖集,宋·藴聰説。
  • 〔卷十〕 汾陽昭禪師語録,宋·善昭説。並州承天嵩禪師語録,宋·智嵩説。
  • 〔卷十一〕 慈明禪師語録,宋·楚圓説。
  • 〔卷十二〕 池州南泉普願禪師語録,唐·普願説。衢州子湖山第一代神力禪師語録,唐·利蹤説。
  • 〔卷十三、十四〕 趙州真際禪師語録,唐·從諗説。
  • 〔卷十五、十六、十七、十八〕 雲門匡真禪師廣録,五代·文偃説。
  • 〔卷十九〕 袁州楊岐山普通禪院會和尚語録,宋·方會説。仁勇編。後住潭州雲蓋山海會寺語録,守端編。潭州道吾真禪師語要,宋·悟真説。
  • 〔卷二○、二一、二二〕 舒州白雲山海會演和尚初住四面山語録,宋·法演説。才良編。次住太平語録,清遠集,次住海會語録,景淳集,白雲山海會演和尚語録,黄梅東山演和尚語録,惟慶編。
  • 〔卷二三〕 汝州葉縣廣教省禪師語録,宋·歸省説。
  • 〔卷二四〕 潭州神鼎第一代諲禪師語録,宋·洪諲説。
  • 〔卷二五〕 筠州大愚芝和尚語録,宋·守芝説。
  • 〔卷二六〕 舒州法華山擧和尚語要,宋·全擧説。
  • 〔卷二七、二八、二九、三○、三一、三二、三三、三四〕 舒州龍門佛眼和尚語録,宋·清遠説。善悟編。
  • 〔卷三五〕 大隨開山神照禪師語録,唐·法真説。
  • 〔卷三六〕 投子和尚語録,唐·大同説。居素集。
  • 〔卷三七〕 鼓山先興聖國師和尚法堂玄要廣集。
  • 〔卷三八〕 襄州洞山第二代初禪師語録,五代·守初説。
  • 〔卷三九〕 智門祚禪師語録,宋·光祚説。重顯述。
  • 〔卷四○、四一〕 雲峰悦禪師初住翠巖語録,次住法輪語録。
  • 〔卷四二、四三、四四、四五〕 寶峰雲菴真浄禪師語録,宋·克文説。法深録。
  • 〔卷四六〕 滁州瑯琊山覺和尚語録,宋·慧覺説。元聚集。
  • 〔卷四七〕 東林和尚雲門菴主頌古,宋·道顔説。悟本録。
  • 〔卷四八〕 佛照禪師奏對録,宋·德光照對。

賾藏主:名守賾,號僧挺。住鼓山,爲藏主。編古尊宿語録四十八卷。

法系:五祖演—佛眼遠—竹菴士珪—賾藏主。

八、 續古尊宿語要

六卷,卍續藏第一一八册(四一九—五○○),第一一九册(一—九五)。宋·鼓山沙門師明集。

臨濟、汾陽昭、瑯琊覺、慈明圓、翠巖真、黄龍南、死心新、晦堂心、泐潭英、兜率悦、草堂清、靈源清、湛堂準、長靈卓、法眼益、雲門偃、法昌遇、雪竇顯、天衣懷、曹山寂、投子青、芙蓉楷、真歇了、宏智覺、古巖壁、天章楚、真浄文、隱山璨、妙湛慧、金粟智、楊岐會、白雲端、保寧勇、五祖演、南堂興、佛眼遠、圜悟勤、開福寧、佛性泰、月菴果、復菴封、佛心才、山堂洵、别峯珍、雲蓋本、虎丘隆、應菴華、密菴傑、松源岳、曹源生、鐵鞭韶、破菴先、笑菴悟、無示諶、心聞賁、慈航朴、大慧杲、晦菴光、此菴浄、懶菴需、佛照光、誰菴演、遯菴演、竹原元、蒙菴岳、石菴玿、退菴先、混源密、空叟印、木菴永、柏堂雅、雪堂行、竹菴珪、晦菴光、别峯印、退菴奇、東山空、廣鑒瑛、水菴一、别峯雲、或菴體。

後附:古尊宿語録、續古尊宿語要目録。卍續藏第一一九册(九五—一○一)。日僧道忠編。

此書集者:師明,號晦堂。住鼓山。賾藏主集古尊宿語録,有二十家。師於其後,集八十家語要,以爲續編,可謂集語録之大成。於嘉熙二年(一二三八)集成,題名續古尊宿語要。師與聯燈會要之編者晦翁悟明爲舊知。法嗣不詳。

九、 善慧大士語録

四卷。卍續藏第一二○册(一—二七)。唐·樓頴録。

大士姓傅,名翕,字玄風。婺州義烏縣人。齊建武四年丁丑(四九七)五月八日,降生于雙林鄉傅宣慈家。年十六,納劉氏女,名妙光。生普建、普成二子。二十四,與里人稽亭浦摝魚,獲已,沉籠水中,祝曰:「去者適,止者留。」人謂之愚。會有天竺僧—嵩頭陀曰:「我與汝,毘婆尸佛所發誓,今兜率宫衣鉢見在,何日當還?」因命臨水觀影,見圓光寶蓋。大士笑謂之曰:「鑪鞴之所多鈍鐵,良醫之門足病人。度生爲急,何思彼樂乎?」嵩指松山頂曰:「此可居矣。」大士躬耕而居之。有人盜菽麥瓜果,大士即與籃籠盛去。日常營作,夜則行道。見釋迦、金粟、定光如來放光襲其體,大士乃曰:我得首楞嚴定。天嘉二年,感七佛相隨,釋迦引前,維摩接後;唯釋尊數顧共語,爲我補處也。其山頂,黄雲盤旋若蓋,因號雲蓋山。

梁武帝請講金剛經,士纔陞座,以尺揮按一下,便下座。帝愕然。誌公曰:「陛下會麽?」帝曰:「不會。」誌公曰:「大士講經竟。」

〔卷一、二〕 歷敘行跡及語録。

〔卷三〕 四相詩、心王銘、頌。

    夜夜抱佛眠,    朝朝還共起,

    行住鎮相隨,    坐卧同居止;

    回心名浄土,    煩惱應時消,

    欲過三途海,    勤修六度橋!

貪瞋痴

    不須貪,    看取遊魚戲碧潭,

    只是愛他鈎下餌,    一條線向口中含。

    不須瞋,    瞋則能招地獄因,

    但將定力降風火,    便是端嚴紫磨身。

    不須痴,    痴被無明六賊欺,

    惡業自身心所造,    愚迷披却畜生皮。

十勸

    勸君三:    人身難得大須慙,

    晝夜六時常念佛,    勤修三寶向伽藍。

    勸君六:    第一莫喫衆生肉,

    若非菩薩化身來,    便是前生親眷屬。

    勸君八:    喫肉之人真羅刹!

    今身若也殺他身,    來生還被他身殺。

    勸君十:    相勸修行須在急,

    一朝命盡入黄泉,    父娘妻子徒勞泣!

頌二首

    空手把鋤頭,    步行騎水牛,

    牛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

    有物先天地,    無形本寂寥,

    能爲萬象主,    不逐四時凋。

還源詩十二章:

    還源去,    解脱無邊際,

    和光與物同,    如空不染世。

浮漚歌、獨自詩二十章、五更詞、行路難二十篇、行路易十五首、率題六章、率題二章、勸喻詩三首、率題兩章、碑文、還珠留書記。

〔卷四〕

智者(慧約)大師、嵩頭陀法師、慧集法師、慧和法師(此卷是附録,録此四師行跡。)後附:傅大士傳。

傅大士建「輪藏」事,見卷一末後一段。

陳·大建元年(五六九)四月二十四日,傅大士入滅。世壽七十三。

一○、 菩提達摩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

一卷。卍續藏第一一○册(四○四)。

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

一是理入;

二是行入。

行入有四:㈠ 報寃行,㈡ 隨緣行,㈢ 無所求行,㈣ 稱法行。

曇琳序云:如是安心者,壁觀。如是發行者,四行。如是順物者,防護譏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

後附:梁武帝撰達磨大師碑頌。

一一、 無心論

一卷。大藏第八十五册(一二六九)。釋菩提達磨製。

夫至理無言,要假言而顯理;大道無相,爲接粗而見形。今且假空二人,共設無心之論……。乃爲頌曰:

    心神向寂     無色無形

    覩之不見     聽之無聲

    似暗非暗     如明不明

    捨之不滅     取之不生

一二、 南天竺國菩提達磨禪師觀門

一卷。大藏第八十五册(一二七○)。

問答禪定、禪觀、禪法等義。

禪法始終有七門:住心門、空心門、無門、心解脱心、禪定門、真妙門、智慧門。

末出大聲念佛得十種功德:不聞惡聲、念佛不散、排去睡眠、勇猛精進、諸天歡喜、魔軍怖畏、聲振十方、三途息苦、三昧現前、往生浄土。

一三、 少室六門

一卷。大藏第四十八册(三六五—三七六)。

第一門—心經頌。依般若心經作頌。卍續一一三册(四七一—四七三)同。

第二門—破相論。卍續藏第一一○册(四一一—四一四),題作「達磨大師破相論」,與此門同。

第三門—二種門入。與卍續藏一一○册(四○四)「入道四行觀」同。但此門末後有二首偈。又、卍續一一三册(四七三)同。偈曰:

    外息諸緣     内心無喘

    心如牆壁     可以入道

    明佛心宗     等無差誤

    行解相應     名之曰祖

第四門—安心法門 註云:「宗鏡及正法眼藏載之」。

迷時人逐法,解時法逐人;解則識攝色,迷則色攝識……。次有三番問答:一問云何自心現量;二問世人種種學問云何不得道;三問諸法既空,阿誰修道。

第五門—悟性論。卍續一一○册(四○八—四一一)「達磨大師悟性論」,與此門同。

第六門—血脈論。卍續一一○册(四○五—四○八)「達磨大師血脈論」,與此門同。但文末此門多一首偈頌。

三界興起,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次有八番問答:一問不立文字,以何爲心。二云:若不見性,念佛、誦經、布施、持戒、精進、廣興福利,不得成佛。三問因何不得。四問色身無常時,何不見本心。五問心既見在,何故不見。六問因何不得禮佛菩薩等。七問白衣有妻,不除婬慾,何得成佛。八問旃陀羅殺生作業,如何得成佛。

頌曰:

    吾本來兹土,    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以上四種,近人認爲二入四行是初祖所説,餘皆後人所作云。

一四、 信心銘

一卷。三十六頌半,五八四字。大藏第四十八册(三七六)。三祖僧大師著。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此信心銘,有:

一 〔天目中峯和尚信心銘闢義解〕 三卷。如皋刻經處木版本。又見天目中峯和尚廣録卷第十二(頻伽藏騰字函第九册)。

一五、 最上乘論

一卷。大藏第四十八册(三七七—三七九)。卍續藏第一一○册(四一五—四一七)。第五祖弘忍禪師述。

有十四問答:

  • ㈠ 何知自心本來清浄?
  • ㈡ 何知自心本不生滅?
  • ㈢ 何名自心爲本師?
  • ㈣ 何名自心勝念彼佛,
  • ㈤ 既是生佛體同,爲何諸佛不生不滅受無量樂,衆生生死受種種苦?
  • ㈥ 真如法性同一無二,迷應俱迷,悟應俱悟;何故佛覺而衆生迷?
  • ㈦ 何知守本真心是涅槃根本?
  • ㈧ 何知守本真心是入道要門?
  • ㈨ 何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經之宗?
  • 一○ 何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諸佛之祖?
  • 一一 何名無記心?
  • 一二 云何是我所心滅?
  • 一三 請示真心。
  • 一四 此論從首至末皆顯自心是道,未知果行二門是何門攝?

答釋如文。

一六、 傳法寶紀(並序)

一卷。大藏第八十五册(一二九一)。唐·杜朏,字方明,撰。

以菩提達磨爲初祖,惠可第二,僧第三,道信第四,弘忍第五,忍傳法如爲第六,如傳神秀爲第七。

法如,亦稱潞州法如,上黨(山西省)人,姓王。師事青布明(惠明),明勸其參五祖忍大師,依五祖十六年。五祖滅後,乃北遊,開法於中岳少林寺。武后永昌元年(六八九)七月二十七日示寂,世壽五十二。

本書作者杜朏,字方明。著述年代不詳,或謂作於唐代中葉。此是敦煌出土古逸禪籍。

一七、 楞伽師資記

一卷。大藏第八十五册(一二八三—一二九○)。東都沙門浄覺,居太行山靈泉谷集。

以劉宋時譯四卷楞伽經的求那跋陀羅爲第一祖,菩提達摩爲第二,惠可第三,僧璨第四,道信第五,弘忍第六,以神秀大師爲第七祖。

浄覺,俗姓韋。武后大足元年(七○一),師事神秀。秀入寂後,乃參五祖門下之玄賾,爲賾法嗣,住長安大安國寺。賾著楞伽人法志,覺依之作楞伽師資記,以明北宗之祖統。

一八、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密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一卷。大藏第四十八册(三三七—三四五)。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

大同法寶壇經。不分品。

一九、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一卷。大藏第四十八册(三四五—三六四)。風旛報恩光孝寺住持嗣祖比丘宗寶編。

沙門德異序。宋明教大師壇經贊。

行由品第一 韶州韋刺史,請師於大梵寺説法。師先説得法行由。

般若品第二 次説摩訶般若波羅密義,並無相頌。

疑問品第三 次答實無功德之疑。次答願生西方之問(要人浄心則生浄土,不是説無西方,不可誤會)。

定慧品第四 示定慧一體不二。次示一行三昧。次示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爲自縛。次示教無頓漸,人有利鈍。

坐禪品第五 次示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浄,亦不是動。次示坐禪實義。

懺悔品第六 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授無相懺悔,發四弘誓願,授無相三皈依戒。又説一體三身,及頌。

機緣品第七 頓漸品第八 宣韶(流通本作「護法」)品第九 付囑品第十(藏本第一至第十皆無「品」字。今據流通本,十皆稱品)。

附:緣起外紀、歷朝崇奉事蹟、賜諡大鑒禪師碑、大鑒禪師碑、佛衣銘跋。

〔案〕 壇經流通甚廣。註疏則有丁福保居士「六祖壇經箋註」一册,各流通處多有流通。另有:「法寶壇經解義」,二卷。 匡山許聖可居士著。浄名精舍刊行。線裝本,分上下二册。

二○、 曹谿大師别傳

一卷。卍續藏第一四六册(四八三—四八八)。

沙門敬雄序。

别傳—唐韶州曹溪寶林山國寧寺六祖惠能大師傳法宗旨,並高宗敕書,兼賜物、改寺額、及大師印可門人,並滅度六種瑞相,及智藥三藏懸記等傳。

書曹溪大師别傳後(祖芳書)。